close

最近有一篇文章在討論,為什麼亞洲學生的學業成績PISA測驗之類的都非常好,但是世界前百大企業等等的成功人士,亞洲人卻不多。詳細的文章內容可以看看這個Stanford學生的專訪。

我是一個從頭到尾都在台灣教育體系下受教育的學生,一直到職場工作之後才有機會遊歷各國。對於文中的觀點,其實我頗有同感,台灣的孩子在中學甚至是大學的前半段,都著重在考試技巧的培養跟機械式運算能力的建立,對於深刻的思考,問題的剖析這一類的訓練不只不算太多,又因為這一類的孩子會使得傳統課程的進行造成阻礙,所以甚至是不太鼓勵,當然為了彌補這樣的缺陷,早期的資優教育都在處理這個部分,但是資優教育後續又淪為升學主義的工具,所以現在的資優班是OOXX,這個我們就不提了。教改實施了這麼多年,一直強調多元教學與批判性思考,我們的教學現場變了嗎?根據我這段時間的觀察,至少在這些以升學成績為導向的明星國中與私立中學中,沒有。而這完全是教學現場的問題嗎?也不是,這是家長跟老師一起造成的。

重點羅列(填鴨)式的教學在考試上是立竿見影的,太活潑的引導思考是沒有辦法在兩年中教完三年的課程的,考試成績也不見得好,這就看我們要怎麼看班排跟校排這檔子事了,偏偏這個又是老師跟家長的關鍵指標,所以其實不是太樂觀。但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是在這樣的體系下,仍然避免失去孩子的主體性,當然這樣跟學校的要求難免有點扞格,看看能不能試著保持平衡。

希望我們的下一代,不一定要贏在起跑點,也不一定要贏到終點,但是在整個人生過程裡,能夠保持在大集團領先群裡,並且擁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位置,這樣就夠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私中 壓力
    全站熱搜

   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